25 你们这些皇上:负了美人,也负了才子(三)

guo theory

25
你们这些皇上:负了美人,也负了才子(三)

上一期咱们提到了杜甫,说杜甫的生平有这么一大憾事,就是没见到张九龄。

张九龄,可以这么说,读书人的“学而优则仕”就是拿张九龄做了一个完美的榜样,他是岭南诗派的第一人。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唱绝千古,“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”,才子们那种自甘寂寞的美好品格,他也有。

辅佐皇上,君臣一心,有了开元盛世。虽然说皇上一气之下贬了他,但是在他死后追封他为荆州大都督,安史之乱之后皇上再次追悔莫及,追封他为司徒,他在死后终于得到了皇上全部的爱。

当然,他也眼睁睁地看着皇上从一代明君变成了专宠杨贵妃的“从此君王不早朝”的君主。

这个才子加上贤相的人,受到了民间广泛的爱戴,老百姓一旦喜欢谁,就特别喜欢给他加戏,传说张母曾经打捞到一条几十斤重的鱼——九鲮鱼,鱼长到好几十斤了,张母动了恻隐之心,把鱼放了。

不久张母就怀了孕。但到第十月的时候还没分娩,算命先生说了,腹中胎儿是非凡人物,眼前这个地方太小,容不得,得到大地方生。

老张家真搬到一个大地方住。小孩一出生,他母亲就想起那条鱼来了,觉得是报恩来的,就起名叫“九鲮”,这个“鲮”是“鲮鱼”的“鲮”。

机缘巧合,他们遇见了六祖慧能,六祖觉得孩子有灵气,但是叫“九鲮”的“鲮”不行,这鱼上不了岸啊,得改,改成了“年龄”的“龄”,表达长寿的意思。

张九龄五六岁的时候,吟诗作赋,被称为神童,七岁的时候游宝林寺遇到当地的太守,太守看着孩子活泼可爱,还不露怯,就问他:“会对对子是吗?来,我出一个题目吧,上联是‘一位童子,攀龙攀凤攀丹桂’。”

张九龄乐了,回说:“三尊大佛,坐狮坐象坐莲花。”

这个要是真的话,就了不得了。

张九龄也曾经写过行卷给广州刺史,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考进士第,一路上得到的赏识不断,遇到的人都不断地肯定他的才干,但是都快三十了,也才是一个秘书郎。巨大的反差让他萌生了归隐的想法,就在这个时候,真命天子出现了!

李隆基当时还是太子,决定广纳人才,东宫举文学试,张九龄来应试,君臣一见倾心,封为右拾遗。李隆基登基之后,张九龄改任左拾遗,不过,他在政治上还不是很成熟,遭到了宰相姚崇的不满,于是称病南归。

别人要是仕途失意,可能就是写诗抒发胸中的郁闷,张九龄没有,一到家,便向朝廷建议,请求打开大庾岭路。这条路最早开凿于秦朝,山路险峻,到唐朝时几乎已经被废弃,为了打开南北交通,也为了给家乡人造福,我估计张九龄可能亲笔写诗: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皇上很高兴,就批准了。张九龄也很给力,两个多月,就把这道给修好了。

这道宽三丈多,长二十多丈,梅关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,后人称这是古代的京广线,这在政绩上来说,干得很漂亮。

皇上龙颜大悦,不久,张九龄被召回京。又拜官了,叫左补阙,主持吏部的人才选拔,并且得到了当朝宰相张说的赏识,后来张宰相罢免时他也受到牵连,贬为洪州刺史,张宰相再回来的时候,他也回来了。

反正几起几落,他尝到了仕途的酸甜苦辣,可能也感受到皇恩有时候不靠谱,五十五岁,他回家照顾母亲,李隆基不允许,便把他两个弟弟就近在家乡封官,让他们照顾母亲。

“你不是说你要回家照看你妈妈,别费那个劲了,你两个弟弟在家待着呢,这朝中不能没有你。”这意思就是说,朕一刻也不能离开你。

君臣关系如胶似漆,但张九龄成天跟李隆基抬杠。皇上也有皇上的偏执。张九龄早就看出了安禄山狼子野心,一再请皇上早日除掉此人,但皇上当耳旁风。他的死对头李林甫趁机挑拨离间君臣关系,张九龄一贬再贬,从当朝宰相一直贬到了荆州刺史,李隆基也有意思,罢免张九龄之后,把张九龄赶出朝廷,可是每当有新的宰相人选送上来,他又问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你瞧,这不是抬杠吗?

李隆基的“隆女郎”是杨贵妃,而“隆宰相”就是张九龄那样的。历史记载说张九龄是一个耿直温雅、风仪甚整的宰相,无论在家、外出上朝都保持一贯的优雅。朝中的官员上朝时都要手拿着笏板,竹子、玉石、象牙等材质的,上面可以写字,备忘录似的,不用的时候,有的人就顺手插在腰带上。

张九龄觉得不雅,就自制了一个袋子挂在腰间,平时把笏板装在袋子里,这个就是后世官员都在用的,叫笏囊。

可见张九龄是一个很讲究的人,可惜的是,唐玄宗李隆基虽有识人之才,“开元盛世”证明他是个明君,大唐气象让今天的人都念念不忘,当时的才子们都放下骄傲,就想在明君的身边施展生平抱负,可是数来数去,床前明月光变成了白米饭,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”。美人和才子,一朝承恩宠,最后也竟成了“此恨绵绵无绝期”,也不知道是帝王无情,还是命运的捉弄。

其实,皇上也是人,是人,心性就不定,今天爱这个,明天爱那个,不对等的关系,往往就是一出出悲喜大剧,三皇五帝一直演到末代皇帝。比如说这个屈原,屈原一跳,楚怀王的罪铁板钉钉,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屈原的,不知道屈原也吃过粽子,知道楚怀王的好像没有知道屈原的多,如果介绍楚怀王的头衔,那就是昏君,毕竟屈原就是因为他死的,是不是?

自古以来,耿直的忠臣动不动就以死劝谏皇上,你不听我就去死,一般来说还是管用的,因为没有皇上愿意背那么一口大锅。但是楚怀王若真是昏君,他从一开始就不会看上屈原,说明他是有眼光的,他要是没两下子,屈原也不可能死心塌地地跟他。才子们的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,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跪下。事实上群雄逐鹿中原,当时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,故而有“得天下者,非秦必楚,非楚必秦”的说法。

楚怀王执政期间,他利用屈原进行改革,举贤任能,联合齐国抵抗秦国。君王满怀壮志,臣子锐意进取,君臣一心,其利断金,俩人关系好的那段时间,屈原在《少司命》里写的都是遇到知音、政治才华得以施展的喜悦,但是也预言了日后“生别离”的结局。皇上喜欢你聪明,旁人未必也喜欢你聪明,你那么聪明又那么得宠,天下好事都让你得着了?这会儿不出几个挑拨离间的人,那就不成世界了。
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记载了这段历史。楚怀王让屈原拟写宪令,还没写好,上官大夫想半路截和,屈原不给。对方就向楚怀王进谗言,说屈原居功自傲,认为除了自己,别人不行了。

这么一来,“王怒,而疏屈平”,楚怀王大怒,从此就疏远了屈原。

不只楚国内部有人想离间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,还有外面虎视眈眈的秦国。当时的秦国奉行的是张仪的连横之术,他们想促成秦楚联盟,这就得先拆散六国联盟,尤其是楚国与齐国的联盟。要拆散联盟,就先得离间楚怀王和屈原。

张仪一方面向楚怀王提出一个他不能拒绝的条件,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交,秦国作为回报,归还当时夺取楚国的六百里土地;另一方面,张仪还讨好了楚怀王的爱妃郑袖,内外夹击之下,屈原跟楚怀王,昔日的一对君臣好友在王权的围城中渐行渐远。虽然屈原中途又被叫回来了,但是架不住那些嫉妒他的大臣们,而且枕边风还在楚怀王耳边吹。

屈原的政治理想一步一步地落空,楚怀王最终被秦国骗去,囚禁了起来。

楚怀王也不愧是屈原的朋友,虽然说耳根子软,但是脊梁骨还挺硬,宁愿自己被囚,也不愿意拿国家利益换取个人自由,最终郁郁寡欢,客死秦国。

楚襄王继位后,竟然想跟秦国交好,求得暂时的安宁,屈原的脾气哪儿能接受得了这样的事,而且他还对当初好朋友被骗去秦国囚禁而死的事耿耿于怀。于是,屈原再次被流放,这次流放长达十几年,直到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城,国之将亡,屈原悲愤难已,跳河自尽。

死前,有渔夫劝他:“何不随波逐流?”屈原说“世人皆醉我独醒”,既不愿意随波逐流,又不想承受一个人孤独的清醒。世人都说了,屈原跳江是壮志未酬的痛苦,是对楚怀王昏寐的忧愤之情,也许更多的是对楚怀王的怀念。对一个心怀天下又有治世之才的才子来说,能遇到天子君臣一心,共创大业,没有比这更美好的相遇相知了。

从屈原以后,中原才子面对仕途上的打击,分成两类,一类像苏东坡,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”。这是非常通达的态度,你不用没关系,这世界很大,我想到处走一走。

还有一类人,像李商隐,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这是“用情执着”,咱们今天来看,有点死心眼。这就是从屈原那儿继承来的精神。

明君,就像大熊猫,遇上了是福气,遇不上,那也没办法。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如果没有好木头,我就造一个出来,然后生死相随。

武则天在位期间,很多人讨伐她,想要取而代之。讨伐,你就得师出有名,要有檄文,要把对方的恶行都扒出来,动员全民,用唾沫星子淹死他!搁到过去来说,一般都是声讨诸侯或者大臣,很少有声讨皇上的,因为这是个重担子,吃力不讨好。

这会儿偏偏来了一个大才子,说你们都不写,那我来!洋洋洒洒几千字,写下了《代李敬业讨武曌檄》。武则天给自己编了一个名字,上面是一个明字,下面是一个空字,连起来念瞾(zhào),意思就是明月当空。

这篇檄文写得是气势排山倒海,逻辑严谨周密。你想啊,发表了短短数日,就帮英公李敬业忽悠了十万雄兵和千万人心,挥旗北上,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。

这个檄文传到武则天那里,到底不愧是女皇,没生气,而且,还很惊赞,怪罪宰相:“你看看,这么好的人才,你都没把他留住,跑到敌人那里去了。”

这个事要怪到宰相头上,他也不冤枉。写檄文的骆宾王,才七岁的时候,张嘴就作诗,这首古诗应该人人都知道:

“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
这位江南神童长大之后,也到了京城,心高气傲,不走行卷的路子,科考落榜。虽然也有爱才能用的,但他说话直,情商低,甚至被开除公职,要不就是得罪领导,卷铺盖走人,甚至被捕入狱。

一路起起伏伏,最终名震天子,靠的是一篇骂皇上的檄文,史书上记载李敬业起义失败之后,骆宾王在逃亡途中被杀。

但是,我骂了皇上,皇上反而爱上我,这个桥段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,又想起来一首诗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

这首诗大家语文课的时候都背过,里面的“王谢”,指的是姓王的和姓谢的。“谢”姓在东晋时是大姓,豪门贵族。即使是晋宋易代,谢家的子孙还可以在朝做官,安享福禄。

这些子孙里面,论才情,最出名的是谢灵运,他是谢家谢玄的孙子,父系和母系都是人中龙凤,打小就聪明。那会儿有诗赞美他:“文章之美,江左莫逮。”就这么一个“叼着钻石出生的人”,一路自带男主光环,走到了南北朝时期的皇帝刘义隆的眼前。

这个皇帝经历了非常残酷的帝王之争,父皇驾崩之后,原太子继位,游戏无度,被大臣和将军政变杀害,皇位转一圈,从哥哥、叔叔、弟弟,最后落到刘义隆的身上。执政以后,他以雷霆手段,清理了当年拥他上位的功臣和反对他的政敌,整顿吏治,减免税赋,在政期间,开创了历史上的“元嘉之治”。

按说,这是明君,谢灵运该知足了。谢灵运这么评价自己的才华:“天下之才共有一石,子建独得八斗,我得一斗,自古及今共用一斗。”就是说除了曹植,他谁也不服。

对朝廷政事,他觉得自己运筹帷幄,可是别人却觉得他指手画脚,动个手脚就把他外调了。他干脆游山玩水不干正事,玩了一年多辞职了。刘义隆上台之后,爱慕他的才华,想聘用他,结果两次都被他拒绝,直到拿着皇上亲手写的表扬信请他,才请出山。

对他,刘义隆如掌上明珠一样疼爱。他每写完一篇文章,皇上都趁热看,做第一个读者。谢灵运的诗文和书法,被皇上称为“二宝”。刘义隆看重的是他的诗才,可他自己看重的是自己的“治世吏才”。我想拿剑,你让我绣花,士可杀不可辱!干脆游山玩水并且再次辞职,他弟弟都看不下去了,就劝他别任性,他不听。

赋闲在家,看到有个湖泊不错,他想买过来造田,当地太守不肯,太守干脆上书举报说他要造反,皇上反而说谢灵运不是那样的人,也没那个胆子,也不是那块料。但是老这么待着闹事也不行啊,得了,给他个官——临川内史。他一瞧,好家伙,又是一个弼马温的官,开始写诗发牢骚:“韩亡子房奋,秦帝鲁连耻。”

他把自个儿比作张良、鲁仲连,那皇上不就成暴秦了?没想到皇上没舍得杀他,把他发配到广州,押解途中,谢灵运指挥朋友们来劫囚车,这就是任性无极限。但是没有办法,他得罪了很多人,朝中积怨太广,所以刘义隆下旨以叛逆的罪名处决了谢灵运,临死之前,他自己还要表达一腔壮志:“恨我君子志,不获岩上泯。”这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。

几百年之后,有一个诗人成了他的粉丝,还写诗赞美他,这个粉丝叫李白!

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